答人

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

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。

译文

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,头枕石头睡觉。

深山中没有日历,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,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。

注释

答人:这是太上隐者回答人家问话的诗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记载:“太上隐者,人莫知其本末,好事者从问其姓名,不答,留诗一绝云。”

偶:偶然。

高枕:两种解释,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,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。

历日:指日历,记载岁时节令的书。

寒:指寒冷的冬天。

 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,慨想羲皇,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;那么,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,则多带浪漫的意味。唐时道教流行,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。据《古今诗话》载,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,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,他也不答,却写下这首诗。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,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。

  首联“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”,这与其说是“答人”,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。“偶来”,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,不可追蹑。“高枕”,则见其恬淡无忧。“松树”、“石头”,设物布景简朴,却富于深山情趣。

  在这“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山中,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,“虽无纪历志,四时自成岁。”(陶渊明《桃花源诗》)“寒尽”二字,就含四时成岁之意。而且它还进了一步,虽知“寒尽”岁暮,却又“不知年”。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:一层是从“无历日”演绎而来,意即“不解数甲子”(唐人诗句:“山僧不解数甲子,一叶落知天下秋”);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,犹《桃花源记》的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。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,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。到这里,“太上隐者”的形象完成了,且有呼之欲出之感。

  “五绝无闲字易,有余味难。”(刘熙载《艺概》)此诗字字无虚设,语语古淡,无用力痕迹;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,令人神远。李白《山中答俗人问》写问而不答,不答而答,表情已觉高逸。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,旁若无人,却又是一篇绝妙的“答俗人问”。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,更为得意忘言,令人有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之感。

太上隐者

太上隐者,唐代的隐士,隐居于终南山,自称太上隐者,生平不详。 ...

()

猜你喜欢

病馀还觉冶游劳,风景悠然思转豪。水绕林深山日隐,洞开云净海天遥。

浮生枉试腹中剑,尘世空藏笑里刀。我愿晚阴分石榻,英雄谁复说孙曹。

()

世泰容吾拙,官闲似隐居。苦吟迟得句,倦读卧看书。

山色凭阑外,花香退食余。老亲身更健,千里寄双鱼。

()

敦槃十二会葵邱,酒社诗盟接胜游。最忆鹿江灯节宴,夜深丝竹醉高楼。

()
: 舒坦

万松偃蹇插云根,四面诸峰尽子孙。

日日飞烟云雾敛,不妨掌上看乾坤。

()

籁寂天空漏已沈,一声清唱警尘心。林原响振孙公啸,月夜情酣渔父吟。

陔下似传驱楚策,雍门犹见绕梁音。宵严旧载金吾令,听到更残韵转森。

()

家赐齐侯履,人推郤縠文。结婚荣外馆,谋帅得中军。

盛集追园盖,遒章托陇云。不图新渚畔,更作死生分。

()